查看原文
其他

法律科技公司:从赋能律师到亲自下场

余朋铭 大鱼 新则 2022-12-10


对于大部分律师来说,未来的发展机会一定不是去和这些科技公司硬碰硬,做批量的标准化业务,而是要尽可能地往非标、依赖经验和专业的业务领域上走。


文 | 余朋铭 新则创始人


9月25日,开言第六季「待时乘势」正式收官。13位讲者的分享,特别是5位法律科技创业者的分享,都在透露一个非常明确的信息——


大家对于中国法律科技发展路径的选择,思路越来越一致了。


服务内容要不要标准化、客户群体是不是应该聚焦、科技如何解决效率问题……对于这些问题,如果说过去10年,这一行大部分创业者还处在摸索阶段的话,现在大家都已不再讨论了——因为答案再明显不过。


往深了讲,还有一个更加明显的特征,就是——


基本上所有法律科技的创业者,都在直接参与、介入法律服务的过程本身了。


法律科技的创业者,经过10多年的探索,已经陆续从服务律师、帮助律师提高效率,发展到直接服务客户、满足客户的高品质法律服务需求的阶段了。


围绕这个变化,我想和你分享自己的一些思考。


需要提前说明的是,后面的分析会比较抽象(不方便指名道姓说某家公司的具体模式),所以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,欢迎加微信交流。


01

「做交易」


其实在很早以前的一篇文章里,我就做过类似的判断。


简单来说,就是不论大家的出发点是什么,最后都要介入到法律服务的交易本身。


现在看来,这个判断基本上是应验了。


过去不论是律师也好,还是外部机构也好,对法律科技公司的理解基本上都是——给律师提供服务工具(不论是媒体还是工具),帮助律师提高工作效率,增强服务体验。


过去几年,那些最耀眼的法律科技创业公司,基本上也都是和这个方向有关。


但是法律服务市场本身,如果仅把律师当做客户来服务的话,从资本的角度来看就太小了。


去年整个法律服务市场共诞生了1500亿左右的产值,虽然增速很快,但整体仍低于大部分行业——盘子太小,机会就不大。


所以不论创业者是要面向资本讲故事,还是为了获得更大的长期收益,都应该直接进入客户端、企业端,讲千万企业客户的故事,讲万亿企业服务的故事,而不会讲服务50万律师的故事。


事实上,经过过去几年的大浪淘沙,你会发现除了像华律、法大大这样直接面向客户的,其他的法律科技公司都活得一般,背后就是这个道理。


新一波的法律科技创业者,基本上都已经看清楚了这个现实——做交易。


02

从服务到自营


除了市场体量太小之外,法律科技公司越来越少地为律师服务,也和自己的业务形态有关。


你会发现,现在涌现的各类法律科技公司,基本上都试图切入某类垂直的市场,通过提供端到端的服务,抓住尽可能多的客户。


这类客户和业务基本上都符合一个特点,就是——市场体量大,客户群体大,可以被标准化的空间也很大。


标准的业务具备可复制性,更容易走通规模化的道路。对应的,为了获得更大的毛利空间,或者拥有更大的控制能力从而保证服务质量,大家在服务端的能力建设上,基本上都会通过建设自营团队,而不是搭建平台链接律师来解决。


既然是自营,那么对律师的依赖就会进一步减少。因为这类标准化服务,基本逻辑都是通过流程再造,模块分工,再辅以技术力量提高效率。


而这就意味着对服务能力的重构。在这方面,大部分通过传统模式发展起来的律师和团队,自我改造动力是不足的,因此改造难度高、改造空间小,不如法律科技公司直接上手建设自营团队。


03

从后端到前端


所以在我的理解中,未来中国法律科技的发展路径和方向已经越来越明确,也体现出两个特征:


  • 从直接服务律师间接服务客户,到直接服务客户、反向整合律师资源;
  • 从单纯的技术公司,变成有技术能力的服务公司。

做到了这一点,至于大家的最终形态是律所,还是中介机构,还是其他形态,其实只不过是操作问题(或者合规问题)。

总之,要从交易链条的后端往前端走,尽可能地直接面对客户。

这某种程度上暗合了萨斯金教授当年的预言——

变革法律行业的三股驱动力,除了技术和需求之外,就是『执业泛化』。

前些天刚刚宣布获得超过2亿元融资的安盾网,背后也是这个逻辑。


就像网约车的出现,最终改变了出行行业一样——不是因为出租车司机的自我革命,而是因为外部司机的加入和外部平台的推动。

04
专业服务的三个层次

按照《专业服务公司的管理》这本书中提到的观点,所有专业类的服务(会计、咨询、法律等),不论本身专业门槛多高,都能被划分为3个层次——

  • 流程类的服务
  • 经验类的服务
  • 真正的专业服务

流程类的服务,交付端的提升空间大,因为可以通过标准化的改造迅速提升效率;匹配难度低,主要的难度在规模化获客。

新兴的法律科技公司,基本都是在解决上面这类问题。科技公司擅长的是效率提升,最简单的效率提升一定是从交付端做起,切入上文所述的那些业务形态,也符合前面所提到的逻辑。

相比之下,那些非标准化的、依赖经验和专业的业务,其服务本身的改造空间就不如流程类的空间大,所以效率提升主要体现在获客端,而这并不是通过技术就能解决的。

所以推导过来,对于大部分律师来说,未来的发展机会一定不是去和这些科技公司硬碰硬,做批量的标准化业务,而是要尽可能地往非标、依赖经验和专业的业务领域上走。

如果把时间继续往后推,我们现在熟悉的法律服务市场应该最终会变成两个市场,律师和法律科技公司(或者服务公司),这两者最终吃的可能是两碗不同的饭。

至于这对律师来说是好是坏,就因人而异了。

希望可以给你带来启发。

欢迎扫码添加微信
与大鱼沟通交流 


- End -







# 推荐阅读 #
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